鉅大LARGE | 點擊量:547次 | 2021年08月16日
車企自產鋰離子電池會是未來的餓趨勢嗎?
眾所周知,發動機與動力鋰電池是車輛的動力核心,動力總成是車企將來在競爭中非得有的核心技術資源。
來自乘聯會的專家指出:從車市發展階段看,主流車企目前的布局處于類似我國重卡市場集團布局的初級階段,部分二線重卡公司采取類似合作的布局,多軌制供貨確保電池需求。從產品層面與配套層面來看,由于國內車企電動化發展時間相對較強,國企財力相對完善,電池、電機等范疇都有較好的配套資源。
與此同時,相關于混合動力的保守專利技術,部分電動汽車技術專利相對開放,自主品牌電動汽車協同發展的機會相比較較多。因此,主流品牌發展高端電動化,是有很好的內外部技術和資源的基礎。
目前部分自主品牌在繼續較大地研發投入,所以,在國內強大資源推動下的自主品牌高端化,已經有一定的案例,將來應當是比較容易獲得初期成果的時期。
乘聯會專家表示,新能源乘用車目前市場規模僅有100萬輛的水平,加之參與廠家多,單車型數量規模相對太小,對電池的需求也較小。而且整車公司對電池技術尚未充足把握,還未了解和掌握,因此目前的配套模式應當是不得已的選擇。這類似很多小的重卡公司,到處尋找配套資源,與獨立發動機公司合作形成聯盟的特點。
充電溫度:0~45℃
-放電溫度:-40~+55℃
-40℃最大放電倍率:1C
-40℃ 0.5放電容量保持率≥70%
動力體系自主可控對車企集團極緊要,沒有自產發動機的卡車公司難以做大做強。由于發動機占汽車整體成本的20%左右,而電池目前在乘用車上占比是在30%左右。目前自主民營三強公司的動力轉型成果凸顯,比亞迪的自主電池體系極其強大,隨后長城建立的蜂巢動力、吉利的新能源電池研究也投入了巨大資源,目前看也是初見成效。
目前,新能源產業鏈的發展,與汽車初始階段的產業布局相類似,將來必然逐步形成整車公司主導產業鏈的正常格局。車企自產鋰離子電池的配套體系仍會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