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3158次 | 2018年07月23日
三元軟包電池占比快速提升
一直以來,中國動力電池市場就存在著磷酸鐵鋰、三元電池和錳酸鋰以及鈦酸鋰等技術路線之爭,也出現了方形、圓柱和軟包等多種類型多種規格尺寸的產品形態。這種現象的存在給國內整車企業和電池企業在產品選型、產能擴張和技術路線選擇方面產生了困擾。
不過,隨著產業的不斷發展和技術進步,動力電池技術路線已經逐漸清晰,產品類型也逐漸集中統一,動力電池企業技術實力和產品品質對比也更為明顯。
目前,國內已經形成圓柱、方形、軟包三足鼎力的電池市場格局,其中軟包市場應用正在不斷加速。
高工產研鋰電研究所(GGII)數據顯示,2016年國內圓柱、方形、軟包鋰電池產量分別為13.92GWh、26.64GWh、22.99GWh,占比分別為21.9%、41.9%、36.2%。
從市場應用情況來看,方形電池的市場占比最高,主要應用在新能源客車和乘用車領域,技術路線包含磷酸鐵鋰和三元電池;圓柱電池以三元為主,主要應用在微型車和專用車領域;而軟包電池主要以三元為主,主要應用在乘用車領域。
值得注意的是,軟包電池因擁有容量大、內阻小、設計靈活、安全性高、重量輕等多重優勢,目前已經在現代、福特、沃爾沃、戴姆勒、北汽、上汽、長安、東風、奇瑞等大型車型的乘用車車型上大規模應用。從而吸引了諸如LG化學、AESC、孚能科技、國能電池、微宏動力、億鵬能源、中興派能、天勁股份、捷威動力、上海卡耐、桑頓新能源、遨優動力等大批國內外優秀動力電池企業的布局。
另一方面,在補貼金額與電池系統能量密度掛鉤的倒逼之下,國產動力電池的能量密度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這種現象在2017年發布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下稱推薦目錄)中表現尤為明顯。
截至目前,工信部已累計發布了7批推薦車型目錄,共計178戶企業2265個新能源車型。其中,新能源客車以磷酸鐵鋰電池為主,快充類車型以錳酸鋰電池為主,而新能源乘用車主要以三元電池為主,新能源專用車則是多種技術路線并存。
然而,不管是哪種技術路線,電池系統能量密度普遍得到了提升。磷酸鐵鋰電池系統能量密度從此前的100wh/kg以下提升到115wh/kg以上已經成為普遍現象,甚至達到130wh/kg也將成為一種常態;錳酸鋰電池能量密度也在持續提升至115wh/kg以上,而三元電池系統能量密度達到120wh/kg以上也比較容易,最高可達150wh/kg以上。
“從長遠角度來看,隨著新能源乘用車市場的快速放量增長以及軟包電池技術的不斷成熟,軟包電池在未來的市場占比將進一步提升。”羅煥塔如是說。
未來動力電池競爭格局變化大
新能源汽車市場快速發展的背后是動力電池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升,動力電池產能結構性過剩,強者恒強,分級分化的發展趨勢越來越明顯。
目前,中國動力電池企業數量已超過150家,但是能夠進入整車供應鏈并規模性出貨的企業卻并不多。
GGII統計數據顯示,2017上半年寧德時代、比亞迪、國軒高科、孚能科技、比克電池、沃特瑪等前十家電池企業動力電池出貨量占比高達69.8%,下半年市場占比將進一步提升,市場高度集中的發展趨勢日益明顯。
其中,寧德時代、比亞迪牢牢占據一線梯隊的位置,未來變化的可能性不大。但二三線梯隊的動力電池競爭格局在未來2-3年將發生較大變化,市場競爭加劇,行業洗牌加速。
例如,在當前配套車型進入推薦目錄的電池企業中,出現了大批新興電池企業,甚至還出現了AESC、LG化學、三洋能源等國外電池企業。未來不排除三星SDI、松下等國際電池巨頭殺入獲得補貼,這表明本土動力電池企業將與外資品牌電池的直接競爭即將到來,在技術水平、產品質量、制造成本、性價比和品牌形象等方面受到挑戰。
GGII分析認為,動力電池市場集中度提升將導致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中小電池企業面臨更大的壓力。同時隨著電池產能大量釋放,下游車廠要求電池價格大幅下降及材料漲價擠壓,電池企業利潤空間將受到壓縮。部分電池企業迫于生存壓力或將主動轉型低速車、電動自行車和小型儲能領域。
上一篇:動力電池業務快速提升
下一篇:錳酸鋰正極材料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