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1193次 | 2019年03月30日
廣州廣汽比亞迪新能源宣布停產三個月的始與末
近年來,隨著新能源客車補貼金額的大幅退坡以及補貼技術標準的提升,曾經靠新能源實現業績快速增長的一大批客車企業,近幾年的業績卻出現了明顯下滑,并陷入巨大的資金壓力、虧損風險、應收款回收風險、銷量頹廢等諸多關乎生存的挑戰。就連新能源行業的龍大老大——廣汽比亞迪,近期也陷入了停產風波。
新能源客車也有淡季?廣汽比亞迪新能源宣布放假
2月28日,廣汽比亞迪新能源客車有限公司下發內部通知稱,“根據公司目前生產經營安排,自3月1日至5月31日,生產部、品質部、計劃部現場一線人員放假3個月。”也就是說,廣州比亞迪新能源客車有限公司,除了中高層管理人員,其它一線員工放假3個月。廣汽比亞迪將會陷入長達3個月的停產時期,業內十分罕見。
廣汽比亞迪方面回應稱:新能源客車行業有相對明顯淡旺季。由于近期處于生產淡季,本著對員工負責和人性化管理的原則,在尊重員工意愿的前提下,合資公司調整了部分生產員工的工作,這僅是合資公司為了適應生產情況,應變的短期行為。合資公司經營運轉一切正常,將在生產旺季安排滿額生產。合資公司對2019年整體銷售運營保持信心。比亞迪商用車事業部公關總監肖海平也表示:“受今年的補貼政策、車型公告、公交預算審批等因素影響,客車行業上半年是淡季,這個是行業性質所決定的。
在2018年,銷售新能源車型共計24.78萬輛,蟬聯全球新能源車企銷量冠軍的比亞迪,都在為新能源客車淡季,感到無能為力之時,其他車企的處境自然也是十分艱難。
無獨有偶!工廠停產!珠海銀隆幾近崩盤!
近幾年,新能源客車實現了業績快速增長,但由于補貼政策的不斷縮水以及商用市場的不斷飽和,出現了許多業績下滑、陷入虧損危機的企業。其中,格力董事長董明珠投資的珠海銀隆,更是陷入了困境。
2016年12月,懷揣著對格力轉型的夢想,董明珠高調殺入新能源汽車行業,表示以全部資產投到珠海銀隆。而董明珠也確實將珠海銀隆帶到了輿論的中心地帶,不過不是驕傲的銷量成績,而是愈發艱難的發展境地。
董明珠入主珠海銀隆之后的8個月,共簽下總計約800億元的7個新能源產業園項目。產業園區分別位于珠海、邯鄲、石家莊、成都、蘭州、天津和南京。而由于過度的極速擴張,和國家政策的不斷縮水,銀隆在珠海、成都、天津、石家莊、邯鄲等地的產業園,紛紛出現了工廠停工、拖欠工資、訂單突減等等負面消息。甚至銀隆位于珠海的大本營,要么停產,要么處于半停工狀態,要么工時減少等。據珠海員工內部員工介紹,自2017年以來,珠海總部業績出現較大下滑,明顯的變化就是由原來“兩班倒”(每班12小時)改為每天工作8小時。
銀隆工廠的紛紛停工。正是銀隆激進擴張,引發的一系列“副作用”的其中之一。在銀隆危機爆發后,銀隆的組織架構也進行了調整,多名格力背景的人士開始在重要崗位中任職。但依舊難改銀隆疲軟的整體態勢。
“投資換訂單”弊病盡顯,畸形商業模式即將崩盤
實際上,市場的淡旺季與工廠停產并沒有太大的關聯,一個正常經營的工廠不會僅僅因為是淡季而選擇停產,更多的是采用靈活調整工人上班時長,來進行過渡。而廣汽比亞迪停產的最大隱情。其實就是“以投資換市場”的畸形商業模式,即將崩盤導致的。
有別于乘用車市場,國內的客車和出租車市場相對封閉,這是因為后者是公共資源,涉及巨額的政府預算,而相關地方政府更加看重投資、稅收和就業,所以政府在車型上優先選擇省內汽車廠,其實這就是一種變相的地方保護。用投資換市場,正是一些車企,為了打破這種地方保護,不得不祭出的一步險棋。
2012年,比亞迪與天津公交集團簽訂《關于合資組建天津比亞迪汽車有限公司協議書》,雙方各占50%股權,注冊資本3億元。在新公司成立之后,比亞迪就正式拉開了“投資換訂單”的擴張模式。此前比亞迪總裁王傳福就曾表示,“現在新能源的推廣和地方政府密不可分,我們會在很多地方建立工廠,加強與政府的關系。哪怕建立一個組裝廠,很多地方政策就不一樣了。”而這招“用投資換市場”,無論是從數量、范圍還是從速度上而言,比亞迪無疑是業內之最。后面的銀隆新能源,也是在踐行這一發展模式。
盡管這種以投資換市場的方式,能夠打破地方保護,從而更好獲得市場,但在地方商用車需求達到飽和的時候,這種模式的弊病就逐漸顯現出來了!
首先,多地建廠增加了汽車廠商的投資與運營成本,使盈利點大幅降低,其次,客車壓庫成本與風險巨大,這就導致客車廠的產線不像乘用車產線,它是一種浮動的預定生產式流水線,最主要的是,由于合資公司更多面向省內市場,一旦省內政策或者市場出現波動,工廠訂單也會同步受到影響,也就是說,地方保護性政策限制了新能源大客車的市場規模,從而使風險再度加劇。
比亞迪廣州分公司的停產放假,仔細想想也是無可厚非的,一昧的想打開地方市場,就必然要進入急速擴張的態勢,而當地方市場幾近飽和之時,多地建廠的產能過剩,高昂的運營成本,除了走向停產,確實也別無選擇,而比亞迪廣州工廠的停工,也標志著新能源商用車的“彎道超車”大戲,全面的落下了帷幕。而商用車領域的春天到底在哪里?我們也只能拭目以待了!